> 科技资讯 > “古来共感叹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古来共感叹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古来共感叹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古来共感叹”出自明代高叔嗣的《古歌》。

“古来共感叹”全诗

《古歌》

明代 高叔嗣

荆和当路泣,良璞为谁明。

茫然大楚国,白日失兼城。

燕石十袭重,鱼目一笑轻。

古来共感叹,今予益吞声。

《古歌》高叔嗣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古歌》是一首明代的诗词,作者是高叔嗣。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《古歌》

荆和当路泣,

良璞为谁明。

茫然大楚国,

白日失兼城。

燕石十袭重,

鱼目一笑轻。

古来共感叹,

今予益吞声。

中文译文:

长江南北草木茂盛,

我心沉重,泪水滂沱。

优秀的才华为谁所珍视?

大楚国陷入茫然之中,

白天失去了城池的守护。

燕石被敌人攻陷了多次,

他们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。

自古以来,人们都感叹不已,

但如今我更加默默忍受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古歌》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感叹之作。诗中描绘了大楚国遭受外敌侵略的困境,以及国家内部的分裂和内斗,给人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感觉。

诗的开头,“荆和当路泣”,描述了作者因为国家的陷落而悲痛哭泣的情景。接着,“良璞为谁明”,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优秀才华的追问,暗示自己的才能无人珍视。

诗的下半部分,通过“茫然大楚国,白日失兼城”揭示了大楚国的局势失控,城池被攻破的悲惨景象。随后,“燕石十袭重,鱼目一笑轻”描绘了敌人多次攻陷燕石城的情景,以及他们对楚国人的轻蔑态度。

最后两句“古来共感叹,今予益吞声”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无奈和默默忍受的心情。尽管作者深感国家的衰落和困境,但却只能默默忍受,无法改变现状。

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无奈,揭示了大楚国当时的困境和内忧外患的局面。通过表达个人的感叹和默默忍受,诗中流露出一种悲壮的情感,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境,同时也引发对于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深思。

极星联盟广告联盟